凉茶饮料四大乱象

2013-06-16 10:13:00     来源:消費著報道      作者:闫锐鸣

凉茶饮料自2007年被归入“植物饮料”类以后,一直没有任何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出台。监管真空下,行业乱象丛生,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存在健康安全隐患。

 

凉茶制造商几乎无入门门槛,产品不在质检监督范围之内,原料属性时增时减没有定论,夸大宣传更是司空见惯。在没有标准,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行业常有“四大乱”。

 

“广东凉茶”疑为勾兑

 

本次由《消费者报道》送检的一款产于佛山市的“广东凉茶”经检测发现,其总黄酮含量仅为1.66mg/m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0.88%;但其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含量却为0.27g/kg,安赛蜜含量为0.24g/kg,已接近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安赛蜜的上限0.3g/kg。

 

安赛蜜是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类似于糖精,经常食用合成甜味剂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对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为严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规定其日摄入量(ADI)为0~15mg/kg。

 

据悉,从2008年开始,预包装凉茶饮料被作为饮料类别中的“其他饮料”纳入QS认证管理范围。佛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负责人此前对媒体公开表示,“除感官指标、卫生指标、包装、标签标注等,我们的‘门槛’对凉茶的总固形物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这两项关键指标作出明确规定。例如规定凉茶中的糖以及从所添加药材中溶解出的可溶性固形物浓度不得低于1%,这是检验凉茶中添加物含量一项重要指标”。

 

若以佛山市地方要求来看,这款凉茶是不合格产品,应无法通过QS认证而在市场上销售。《消费者报道》记者致电佛山市质监局询问目前凉茶饮料质量监管情况,对方表示凉茶饮料的监管问题已移交卫生部门,不便对此做出回应。

 

原料安全性存疑

 

虽然凉茶是饮料,但王老吉在更早之前深入消费者内心的形象还是与“去火”有关。特别是在今年3月,因媒体报道凉茶原料造假与山银花“性热”之时,一向被消费者确信“降火”的凉茶遭到质疑。 曝光涉及的企业加多宝与王老吉随后发表申明否认其以山银花替代金银花作为凉茶原料,但此后一直未公开其原料投料详细。这使消费者不能轻易解除质疑。

 

但“山银花风波”引起大众恐慌的还不止其可能“性热”一项,更重要的是广药旗下广西盈康药业生产的维C银翘片曝光以硫磺熏蒸过的山银花枝叶入药。这一问题敲响了凉茶原料安全的警钟。

 

虽然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植物饮料中因硫磺熏蒸而残留的二氧化硫含量并未限定。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专家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标准规定的二氧化硫的使用范围中并没有植物饮料,表明在植物饮料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允许添加二氧化硫等亚硫酸盐类食品添加剂。

 

至于能否在植物饮料中检测出二氧化硫,还需要考虑植物饮料中是否有二氧化硫的本底。生产植物饮料的原料中是否使用二氧化硫从而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带入原则带入到植物饮料中,需要结合植物饮料的原料、生产加工工艺、原料中二氧化硫本底等情况综合进行判定。

 

依据本次《消费者报道》凉茶送检结果:9个品牌凉茶饮料的二氧化硫残留量全部小于0.001g/kg,而国标对果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限定为0.05g/kg,参考来看凉茶饮料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未超限定。

 

据记者了解,大型企业如王老吉大健康与加多宝都在其凉茶原料产区建立自己的基地,这相比于从散户收购原料中药材和以购买凉茶浓缩液勾兑的小企业更安全。

 

清酷夸大宣传

 

按照《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并不允许宣传功效。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峰对本刊记者解释,“普通食品(包括预包装食品)绝对不能宣称任何保健功效。”但市面上有些凉茶不但标明功效,更将功效比拼应用到营销宣传中。

 

如由香港恩尼世集团出品的“清酷”绿凉茶,在广州市内多处公交站牌打出“1瓶顶4罐”的平面广告。图像中一面是清酷凉茶饮料,另一面是字迹模糊4个“红罐”,这样广告的立意究竟在哪里?

 

记者随机向一位市民询问其对这样广告的观感,对方表示他理解为清酷凉茶的清火作用比某些“红罐”凉茶更好。

 

但根据本次检测结果得知,清酷绿凉茶的整体水平与其他品牌并无截然的差距。虽然其总黄酮含量为10.4mg/100ml,也并不比邓老凉茶的7.95mg/100ml与群星夏桑菊凉茶的7.72mg/100ml高出多少,更不是王老吉或者加多宝的4倍。

 

记者致电广州恩尼世公司询问其广告相关问题,对方表示如何理解广告寓意是消费者个人的事情,至于具体“1瓶顶4罐”的意思为何,广告下方有很小一行字标注“根据独立第三方检测:一瓶清酷清茶多酚含量相当于四罐普通凉茶。”

 

有喝过的消费者表示该产品茶味很浓。据悉,茶多酚是国标《茶饮料》中强制要求的指标,而清酷定位凉茶应当属于植物饮料,目前的植物饮料都未使用茶原料。而清酷的原料表中前三位依次为水、白砂糖、绿茶,菊花、罗汉果、甘草等植物饮料常用成分都排位靠后。按《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清酷绿凉茶中绿茶的含量应该比金银花要高。以茶多酚含量与凉茶对比涉嫌打擦边球宣传。

 

同样的营销手段娃哈哈也曾用过,在其出品的一款名为“娃哈哈金银花凉茶”的饮料广告中,就明显用了“不含夏枯草”的宣传。这无疑是因王老吉等凉茶此前遭遇“非法添加夏枯草”事件而打的擦边球,其实夏枯草并非毒物,只是一种岭南凉茶常用中药材。商家利用法规漏洞借力虚假宣传,这必然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造成侵害。

 

监督三不管

 

没有标准的凉茶饮料目前似乎是在一个三不管的地带。随着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权责转到卫生部门,质监局例行的产品质量抽查却一直无规可循。

 

记者查阅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官方网站的“食品抽查公告”发现,最近的《2013年广州市生产领域元旦春节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公告(饮料)》包括固体饮料、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碳酸饮料等,并无“植物饮料”这一类。

 

对此,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一位负责人向《消费者报道》解释,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细则》所规定的饮料抽检分类中没有植物饮料这项。但实际抽检也会参考其他饮料的要求来判定。

 

如何给凉茶行业立标,将其纳入监管范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外,每年监管部门都会查出多个凉茶造假窝点。这些小作坊式的企业所生产多是未经许可销售的产品,或由浓缩液调制或由食品添加剂与香料勾兑,这些凉茶饮料流入市场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