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在美被诉事件调查续 : 危险产品为何通过认证?

2013-07-31 22:14:00     来源:消費著報道      作者:王敏兰

6月,格力电器(股票代码:000651,SZ)在美被诉事件引起国内关注。美国Soleus公司在起诉书中称曾警告过格力其产品存在缺陷,但格力坚持认为只有一小部分除湿器是用非阻燃塑料制造,且中国很多电器生产商也使用这种塑料,这种塑料是安全的。

 

Soleus公司称,客户从2012年7月开始投诉,称公司的除湿机容易起火,而这些产品是格力通过Soleus进行销售。随后,Soleus聘请产品测试专家进行调查,他们确认这些为格力美国生产的除湿机存在设计错误,在2010至2012年间生产的机器使用了低于标准的材料。

 

抛开格力和Soleus公司之间的纠纷不谈,如果Soleus公司的说法属实,在面对这样的安全问题时,格力的做法显得非常中国风:先是声称问题不存在,而当问题被广为传播时,则急急忙忙地出来救火,召回产品,停止销售,却并未能给消费者一个合理的解释。

 

《消费者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国内家电企业确实多使用非阻燃塑料,但美国市场对电器的防火安全要求相当高,极其重视海外市场的格力为何会使用低于标准的材料?他们的说法又是否站得住脚跟?

 

争论焦点:非阻燃塑料

 

在此事件中,格力坚持认为只有小部分除湿机是用非阻燃塑料制造,而中国很多电器生产商也使用这种塑料,这种塑料是安全的。

 

材料安不安全,并不是格力说了算,也并非Soleus能决定,一切还是要看美国对此的安全标准怎样。

 

记者查阅了《UL 474-2012美国除湿机安全要求》,其中提到,聚合物外壳的生产必须考虑元素的抗燃性,还要求电控盒和电控盒盖要充分考虑并必须符合防火及安全标准的要求。

 

质量和安全服务公司天祥集团家用电器销售部的吴经理对《消费者报道》表示,美国市场对电器的防火要求特别严格,出口美国的电器一般都需要经过UL认证。此外,记者先后咨询过的多家检测机构都表示,如果除湿机的塑料外壳使用非阻燃塑料,很有可能导致产品通不过UL认证。

 

UL认证虽非强制性要求,但美国市场十分注重产品安全,UL安全的形象在美国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一般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都会选择有UL认证标志的产品。

 

6月20日发布的公告中,格力称坚持把产品质量放在企业战略高度,生产、出口的任何产品都是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严格检测,符合当地的市场准入机制。格力美国发言人Tony Knight也在邮件中回复记者说,目前在美国市场上停止销售的除湿机都是已获得UL认证的。

 

由此,格力除湿器的材料问题变得扑朔迷离。极其重视美国市场的格力为何会在这小部分除湿器上使用了非阻燃塑料?这小部分除湿器又是如何通过UL认证的?记者多次联系格力珠海总部,但截至发稿时,对方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水土不服的格力

 

另一方面,格力强调称中国很多电器生产商也使用这种材料,《消费者报道》记者就此咨询了包括川岛、川井、TCL德龙在内的国内几大家用除湿器生产商,这些企业均表示,国内大部分家用除湿器塑料外壳使用的是非阻燃塑料,但并不影响安全性问题。

 

川岛电器技术部负责人马先生说:阻燃塑料是很贵的,销售成本很高。而阻燃性又是相对的,不可能保证它不会起火。受销售和技术这两个因素的限制,就不会选择阻燃塑料了。但是,我们除湿器上所有的非金属部件都要求有非金属检测报告,这个检测报告在3C认证时要提交的。

 

目前,国内除湿器的标准只有一部行业推荐标准GB/T194112003。其中对除湿器塑料外壳的阻燃性能并没有特别要求,而在中国强制的3C认证中,用了非阻燃塑料外壳的除湿器也能通过检测。

 

事实上,阻燃塑料在国内并不算是个新鲜的名词,格力就在其空调的广告中大打阻燃牌,宣称电器盒采用高级ABS阻燃材料,是专业的防火设计。目前国内确实没有要求电器使用阻燃塑料,但《电器产品消防安全通用要求》预计今年底正式颁布实施,届时,空调、取暖器、厨房电器等家电的塑料外壳,都被强制要求使用不燃或阻燃材料。

 

相对的,美国对电器防火特性早有要求,这来源于其具体的国情。中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使用的是220伏的高压,而美国使用的是120伏的电压,正常运行电器过程中电流大,容易起火,并且美国的房子有很多是木头房子,所以美国市场特别强调电器上的塑料件要经过认证,具有阻燃特性。天祥集团吴经理告诉记者。

 

这也就是说,即使国内对电器的防火性能暂时没有特殊的要求,也不意味着国内标准可以套用到出口产品的身上,格力的解释虚弱无力,同时也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更像是掩盖和敷衍。

 

此前格力称聘请了一家第三方机构去做测试评估,并会及时向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汇报事故根本原因的调查进度。现在离事件发生已过去一月有余,格力再没有透露过最新进展如何,《消费者报道》将持续跟踪这一事件,以期从格力方面得到负责任的回复。

 

(责编:陈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