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波新能源汽车宣布量产计划 能否如期交付?

2018-08-03 14:13:41     来源:南方日报|0      作者:郜小平

合众汽车哪吒N01下线、电咖汽车即将发布高端品牌,前途汽车的首款量产车前途K50即将上市……在2018年的下半场,又一波新能源汽车发展高潮即将来袭。

 

众多新造车势力在完成生产资质、工厂等上半场热身后,接下来的从量产到交付,将决定新造车势力能否真正拿到参与汽车变革的入场券。然而,既没有传统企业经年累月的生产经验积累,再加上工艺比较新,造车新势力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产能困境。面对这场大考,造车新势力们准备好了吗?

 

一波量产计划浮出水面

 

7月27日,合众新能源汽车旗下哪吒品牌首款量产车型——哪吒N01,在浙江桐乡工厂正式下线,并计划今年第三季度正式上市。

 

根据合众新能源在发布会上的规划,未来3年,合众新能源将在20万元以下市场推出覆盖A00级至A+级的三款车型。依托以上产品,该公司希望在2020年实现累计超过10万台的销售规模,力争进入国内新能源车企销量前十,新造车势力销量前三。

 

距离合众新能源以北2小时车程,前途汽车首款量产车——前途K50即将于8月8日在前途汽车苏州生产基地正式上市。

 

就在一个月前,前途K50举行下线仪式,这标志着前途汽车正式构建起覆盖电动汽车设计、研发、生产、供应链的完整造车体系。

 

同样在苏州建立全球研发总部的奇点汽车,首款量产车型——奇点is6已于2018北京车展亮相,新车有望于今年年底量产。

 

而在另一大汽车产业重镇广州,小鹏G3也于2018年广州车展前正式上市,并在年底前开始批量交付,首批接近6000辆车。

 

就连法拉第未来也在近日宣布完成FF91白车身,12月向客户交付整车,此外,拜腾首款量产车将于2019年上市……一波造车新势力量产计划浮出水面。

 

能否如期交付有待考验

 

有了量产车,是否就意味着消费者很快就有了选车的自由?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

 

自去年12月16日蔚来ES8正式上市以来,蔚来ES8的交付日期是一拖再拖:而其交付时间也从今年1季度一再推迟到4月中旬,在北京车展期间,蔚来创始人李斌又改口称产品需要进行安全性检验,要达到质量标准,到5月份才能交付。

 

直到上半年即将翻过去的前一刻,ES8终于开始交付。蔚来汽车产品经理李天舒成为了蔚来ES8第0001号车主,当天共有10辆ES8在上海交付中心完成交付,而这10位车主,均来自蔚来汽车内部员工。

 

而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却进行了一番颇有深意的隔空喊话,他说,新势力造车最大的挑战是真正意义上的交付,不是一会儿交付给内部员工,一会儿交付给熟人,而是交付给普通用户。

 

与蔚来类似的是,去年10月份,由海马汽车代工的小鹏1.0版车型量产下线,但没有大规模量产,主要还是提供给内部继续更新迭代,此后几百辆辆小鹏1.0版车型交付给小鹏自己的员工。

 

品质仍是小鹏最为关心的。其创始人何小鹏曾表示:全球汽车厂商的第一款车的品质都不太好,我们通过迭代解决它,我们希望在1.0的前期量产上把我们的品质真正提高,1.0 只会生产不到一千辆,为我们现在全新迭代2.0做调试。

 

在肯定这些造车新势力为产品安全性而推迟交付的同时,也要看到,达到量产还远远不够,未来造车新势力还将面临是否能够如期交付的问题。

 

即便是造车企业的标杆特斯拉也一直无法如期交付。据介绍,Model 3有上万个零部件,其中1/3来自美国以外的供应商,供应链上的任何小故障都可能导致重大生产问题。比如,动力电池的产能提升有其自身规律,要保证电池安全就无法大跃进式生产。

 

特斯拉前首席科学家Rob Ferb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一语中的:中国在新造车方面的供应链很多都没有经过太多磨练,元件生产不稳定,很难实现量产,而且很难控制质量。同时,供应链对新造车势力的配套供应也相对保守,不敢贸然接受新造车企业的订单

 

下一步成败关键在服务?

 

在汽车进入量产和交付环节之后,对造车新势力而言,下一步成败关键在哪?合众汽车哪吒N01下线仪式现场,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新能源汽车的价值回收,很难延续传统汽车的模式,大部分价值要在服务中产生。这给新能源汽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如何把车跟用户建立起一辈子的联系?是靠服务连接用户。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他说,传统车可以靠排量、品牌、供应链来实现价值回收,但是新能源汽车很大一部分价值,要在销售后的服务领域产生。这就给新能源汽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也是很难的课题,可能成为下一步发展成败的关键。

 

如何做好新能源汽车的服务?欧阳明高进行了一点提示,他说,智能化服务是趋势,但当前的智能化概念源于现代互联网企业,秉承的商业化模式更多的是乔布斯做智能手机的思路——不管消费者想什么,做一个消费者看到之后惊叫的、惊喜的产品,那么大家就会蜂拥而至,成为粉丝,智能手机的边界性条件比汽车要少得多、软得多、弱得多,两者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他认为,应该仔细倾听市场和用户声音,准确定位用户群的生活习惯、情感诉求,最后用智能化的手段来实现服务。

 

(责编:陈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