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越亮越好?适度加工才是未来趋势

2020-12-16 17:15:48     来源:消費著報道      作者:消费者报道


大米作为我国的重要主食,消费量占我国口粮消费总量60%以上,并且消费人群仍在扩大。国人通常对如何挑选大米有着一套自己的准则,但很多消费者对如何选择好的大米存在误区,这就促使加工企业们片面追求白、亮、透,攀比稻米的碾磨深度,造成过度加工的恶性循环。

 

早在2013年,央视网报道过《粮食过度精加工调查》,揭开了大米过度加工的真相。有些大米加工企业为了让大米看起来更白、摸起来更光滑,靠卖相来迎合消费者,抛光工序从一抛、二抛变成三抛、四抛……

 

消费者或许不知,大米最早进行抛光只是为了去除附着在大米上的糠粉,一般只需抛光一次。然而,大米的大部分营养都集中在外层部分,抛得越干净,营养流失就越多。其次,过度抛光的大米,貌似外表晶莹,实则严重破坏了成品米的结构组织。稻米过度碾磨,致使大米淀粉层暴露在外,在加水煮米时,淀粉吸水溶出,不仅会使米饭粘连不成型,也让米饭失去了应有的粘弹性,口感变差。

 

于是才有人感叹:怎么现在的米比以前好看了,口感却越来越差?

 


而在《白米的加工精度对食味及经济性的影响》一文中,也提出了:白米的加工精度超过适度范围后,不但食味没有提高,同时经济指标也明显下降。据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推断,每年我国在粮食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损失粮食达350 亿公斤以上,按照国家统计部门的粮食单产数据统计换算,这相当于 600多万公顷耕地的产量。其中加工环节损失粮食达75 亿公斤以上,约占 21.4%。按我国年产稻谷2亿吨计算, 如果全部过度加工,成品米得率下降,实际产出仅约1.2亿吨,加工浪费约20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口粮或4000万亩稻田一年产量。除此之外,整个稻米加工行业每增加一道抛光工序,将增加用电20亿度以上,这相当于一个三线城市半年用电量。

 

为了规范企业生产,引导市场理性消费,切实达到大米生产和消费中的节粮减损、营养美味的目标,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8年10月10日发布《大米》(GB/T1354-2018)国家标准,新国标于2019年5月1日已开始实施。新国标在大米的加工精度方面做出如下调整:加工精度由原来的一、二、三、四等级变成了精碾适碾””;对加工精度设置了上限,对一级大米的加工精度由旧国标的90%以上调整为80%-90%。

 

2019年10月14日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也倡导了节粮减损,鼓励大米进行适度加工。国标加工精度的调整,看起来是百分之十几的小变化,这背后却是引导行业对营养和健康观念的大变革。

 

响应国家政策导向,适度加工的理念和实践已在相关企业持续贯彻,以国内重要的粮油加工企业益海嘉里为例,该司在水稻加工中,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对适度加工产品的市场反馈跟踪,逐步建立起引领行业的稻米适度加工方法和标准。同时,通过行业会议、学术交流把稻米适度加工的理念和经验在行业中分享,并通过各种销售渠道教育,引导消费者改变对大米质量的评判和消费习惯。